上半年维持兴旺势头
2012年上半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延续上一年态势,移动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平台以及海洋工程船市场的表现都比较活跃,与极其低迷的常规船舶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的海洋工程市场订单,总体上超过了国际金融危机前2005~2008年间同期最高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半年全球海洋工程市场共成交各类海洋工程装备合同金额约280亿美元,已经达到去年全年成交金额的55%。
2012年海洋工程市场订单结构发生变化,钻井平台订单有所减少,生产平台订单明显增加。钻井平台市场在去年达到历史第二高点之后开始回调,但仍非常活跃,上半年共成交钻井平台27座,合同金额约110亿美元,为去年全年的30%;浮式生产平台市场创历史新高,上半年共新建和改装平台12座,合同金额约110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海洋工程船市场保持近年常态水平,上半年成交近150艘,与去年同期持平。
订单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和船厂
2012年承接海工订单的国家和企业没有明显的变化。韩国及其在浮式生产平台方面的西方工程设计合作伙伴,获得近两年50%左右的海工订单;巴西凭借本土化政策获得本国石油公司投放的大量订单,市场份额在30%左右;新加坡承接的订单主要是自升式钻井平台和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改装;中国承接的订单主要是钻井平台,如果算上海洋工程船,其市场份额要更高些。
从建造企业来看,韩国的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现代重工和新加坡的吉宝集团、胜科海事这5家企业继续保持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强劲的石油需求和价格是推手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与造船市场一样,深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同的是,造船市场是通过全球贸易和海运需求传导,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是通过石油需求和石油价格传导。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比2007年下降55万桶/天,2009年进一步下降114万桶/天。不过,2010年全球石油需求强劲回升,超过了危机前2007年的水平,2011年则再创历史新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油价快速下滑,至2008年末下降至30美元/桶,随后开始反弹。2009年、2010年、2011年的全年平均油价分别约为62美元/桶、80美元/桶、110美元/桶,2012年上半年的平均油价为113美元/桶,预计2012年全年的平均油价将在100美元左右。
尽管当前油价受欧债危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而大幅下滑,但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各国对油价的承受力来看,90美元/桶上下的油价已属较高的水平;而且,未来经济稳定后油价必将重新回到高位。
钻井平台市场高位回调但仍活跃
2012年上半年,全球成交27座钻井平台,合同金额约110亿美元,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9座、半潜式钻井平台7座、钻井船8艘、辅助钻井平台3座。
自2010年10月以来,钻井平台建造市场已经21个月保持旺势,累计出现137座钻井平台订单,其中2010年第四季度为24座、2011年为86座、2012年上半年为27座。2012年全年订单估计在60座左右,虽然比2011年的86座有所回调,但仍与2005~2008年订造高峰期的年均50座的水平相当;而2013~2014年钻井平台市场将进一步回调,年均订单约在30~40座左右。
在此前一年半多的钻井平台订造热潮中,半潜式钻井平台明显缺位。但自2012年以来,该型钻井平台的订单明显增多。其背后的原因是挪威北海和巴伦支海、英国大西洋边缘、加拿大东部等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域的海洋油气项目陆续进入开发阶段,需要使用适合其恶劣海况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进行开发井的钻井工作。
美国、挪威、丹麦和新加坡等海洋油气服务业发达的国家,以及巴西等海洋油气开发新兴国家的订单占全部订单的90%以上。其他订造钻井平台的国家还包括英国、阿联酋、卡塔尔、泰国、俄罗斯、墨西哥、马来西亚、日本、中国等。
韩国获得其中50%以上的订单,新加坡的市场份额在20%左右,中国的市场份额在10%左右。具体来看,韩国获得80%的钻井船订单、60%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新加坡获得60%以上的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中国获得近20%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和近30%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中国的订单来自新加坡4家船东、挪威3家船东、美国1家船东以及国内的中海油服和中石油海洋工程公司。
2012年上半年,由于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订单数量较2011年有所下降,新加坡和中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韩国的市场份额则有所上升。
生产平台市场创历史新高
上半年,新建和改装浮式生产平台订单共12座,合同金额超过110亿美元。由于2012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油价将维持高位,预计未来数年浮式生产平台市场将保持繁荣态势,年均市场规模将在150亿美元上下。
浮式生产平台订单主要源自巴西、西非、美国墨西哥湾、澳大利亚等海域的油气田开发。韩国船厂及其西方工程设计合作伙伴所占的市场份额超过60%,新加坡获得一些FPSO改装订单,巴西船厂主要受本国订单的支持,中国船厂有一些零星的收获。
海工船市场保持近年常态
今年上半年全球成交海洋工程船近150艘。2005~2011年,这一市场除2006年、2007年每年订单超过700艘,其余4年每年订单都在400艘上下;而2005年之前的10年年均订单量约为200艘。
海洋工程船的订单来源非常分散,主要来自挪威、美国、新加坡、巴西、中东等地区。中国船厂近年来一直维持30%左右的市场份额。
海洋工程船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船舶服务于海洋油气开发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市场和运营环境差别很大。平台供应船和三用工作船是最主要的两类海洋工程船,两者主要服务于钻井平台的日常运营。伴随着新建钻井平台的大量交付,平台供应船市场将保持一定的需求;而由于新订造的浮式钻井平台绝大多数都采用动力定位的方式,所以对三用工作船的新增需求将有所减少。预计未来几年,海洋工程船市场的平均订单量将维持在300~400艘水平。
长期繁荣将给中国船厂带来更多的机会
中国船厂作为海工市场上的新兴力量,依靠2005~2008年间的订造高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涌现出一大批建造企业。但是中国船厂与韩国、新加坡的企业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之前萧条市场情况下的有限订单主要流向韩国和新加坡企业。由于这一轮繁荣的市场行情,几乎已将韩国和新加坡企业2014年之前的船位填满,而且预计未来数年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尤其是浮式生产平台市场将保持持续的繁荣态势,这将给中国船厂带来机会。中国船厂凭借较早的交付时间,以及付款条件、融资支持等优势,有望扩大在海工市场上的份额。 |